行业动态

9月3日上午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海上无人作战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。受阅的新型无人潜航器、无人艇、无人布雷系统,是海上作战的“奇兵利器”。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。受阅的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、无人僚机、舰载无人直升机,可隐蔽突击、广域覆盖、自主协同。


根据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与多家媒体报道,本次阅兵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武器,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展示。主要亮点集中在无人作战群、信息作战群、高超音速导弹、智能化装甲力量等等。


以下为部分在此次阅兵中亮相的新型装备:

  • 高超声速导弹

  • 无人系统 / 反无人装备

  • 战略导弹系统和防空反导系统

  • 红旗-20(HQ-20)防空导弹系统

  • 运-20B 大型运输机

  • ……


    △九三阅兵现场。(图源:凤凰卫视、央视网)

    这些“大国重器”的背后,不仅仅是平台和系统层面的创新,离不开一批批被称为“隐形功臣”的高分子材料在默默支撑。

    比如在高超声速武器中,碳-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耐高温复合材料成为核心,使其能够抵御数千摄氏度的气动加热,保证结构稳定与飞行安全。

    航空装备方面,无人机与新一代战机普遍采用碳纤维复合结构,在减轻机体重量的同时提升隐身性能与机动性。

    陆战装备和单兵防护则更多依赖高性能纤维材料。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(UHMWPE)纤维,凭借优异的强度和能量吸收特性,广泛应用于坦克内衬、防弹衣与头盔,有效提升了整体防护水平。

    与此同时,新一代隐身舰艇和隐身战机则依托先进的吸波涂层与透波复合材料,大幅降低雷达特征,实现作战环境中的“隐形化”。

    可以说,如果没有材料科技的进步,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。

     

    接下来,让我们盘点一下过去80年里,高分子材料如何一步步助力中国国防现代化。

    起步阶段(1950s–1970s)
    从橡胶到导弹燃料“推进剂”

  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高分子材料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。合成橡胶主要用于坦克和军车的轮胎、密封圈等部位,解决了耐磨和密封问题;尼龙织物则被制成降落伞和伪装网,为部队提供了基本的机动与伪装能力。

    真正的转折点是国产液氧推进剂在东风导弹1号上的应用,让“东风1号”在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,中国军工由此迈入火箭与导弹的时代。

    成熟阶段(1980s–1990s)
    芳纶与吸波材料登场

    这一时期,中国逐步开展芳纶、高性能纤维与吸波材料的研发。

    芳纶纤维主要用于防弹衣、防弹头盔等制造,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,杜邦公司在1970年代率先实现芳纶的工业化生产。

    相比之下,中国在芳纶领域起步较晚,大约在1986年才由东华大学化纤研究所、晨光化工研究院、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、沈阳红星密封材料厂等单位联合开展对位芳纶的研制和试生产。

    受制于资源和成本,当时的芳纶产业化推进并不快,但这也为后续的国产化探索打下了基础。

    此外,中国也在此时开展有关UHMWPE(超高分子量聚乙烯)纤维和吸波材料的相关研发。

    快速发展(2000s以来)
    复合材料、隐身材料、防弹材料大显身手

    进入新世纪,复合材料、隐身材料和防弹材料开始大规模进入主战装备。

    直-10、直-20直升机等采用碳纤维桨叶减轻重量、提升寿命。

    undefined

    武直-10的全身百分之八十及桨叶都是由复合材料制成,这些复合材料使其抗损伤能力非常强悍,同时,纤薄的机身设计,还可以为乘员提供更好的视野和飞行机动速度,提高战场生存力。

    轰-6K的机身由更轻便、更坚固的复合材料打造,这使得飞机在保持强度的同时,重量得以减轻,有助于提升航程和搭载能力。

    翼龙无人机机身结构采用碳纤维,提升续航与载荷。

    空警-500预警机的雷达罩使用透波复合材料,保证雷达信号顺畅。

    东风-17弹头使用碳-碳/聚合物基耐高温复合材料,应对上千度气动加热。

    新型舰艇采用复合材料舷窗与天线罩,提高透波性和耐候性,适应远洋作战需求。

     

    在歼 - 20 的研制中,复合材料用量和结构类型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,复合材料从非主承力结构扩大应用到机翼等许多主承力结构,结构实现整体化,大幅提高了我国战斗机的复合材料应用水平。

    隐身材料应用也更加广泛,比如歼-20 隐身战机采用国产隐身涂层和结构吸波复合材料;055型驱逐舰的舰体涂覆吸波材料,降低雷达反射截面。

    undefined

    191 式步枪的护木采用了含有强力耐磨纤维等的复合材料,里面一层是金属,起到隔热作用,这种复合材料能够提升枪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。

    此外,新一代防弹衣、防弹头盔采用芳纶+UHMWPE 复合层,重量更轻,防护更强;单兵电台与瞄具外壳使用 PEEK、聚酰亚胺,保证轻量化与耐高温性能。

    每一件“大国重器”的亮相,都离不开国产高分子材料的支撑。从橡胶、芳纶、碳纤维到高温复合材料,这些关键材料持续推动中国军工现代化。

    文中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更多国产材料企业同样在默默夯实国防基础,为未来先进装备的研发提供坚实保障。九三阅兵不仅是中国军队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是国防科技领域新材料与关键技术突破的立体检阅。从碳纤维到超材料,从石墨烯到智能装甲,这些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,正推动中国国防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当这些凝聚智慧与创新的国之重器驶过天安门广场时,它们传递的不仅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,更是推动人类军事文明进步的中国担当。在这场静默的科技竞赛中,中国正以材料革命为支点,撬动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。